你的密碼安全麼?
小心你的密碼
事例:李昆侖北京振邦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甫律師最近連續受到駭客攻擊。他的郵箱密碼被盜,導致新浪微博、博客、信箱均無法登錄。王甫向北京市公安局報警,警方答復“因無任何財產損失而無法處理,建議找網路服務商”。而網路服務商則表示,因為駭客持續攻擊王甫,連累了他所在社區的其他用戶,很多人都因為掉線而不滿。對於自己的遭遇,王甫說,“如果你不搬家或者不更換網路服務商,這種問題很難解決。”
在現代社會,密碼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,翻開錢包,打開電腦,走進工作場所,信用卡、手機、網銀、郵箱、保險櫃、電子門禁……別的不說,光一個手機中,就有手機鎖定密碼、藍牙密碼、飛信密碼、通訊記錄查詢密碼等等。然而,如此高密度的密碼使用,卻未必能保證我們的安全。
新浪微博輸入關鍵字“密碼被盜”,可以找到55萬多條相關的結果。其中聲稱密碼被盜的既有一般用戶,也不乏經過認證的各種職業人士,如演藝人員、商人、律師、作家、員警等等。
密碼的真相
最理想的密碼設置應該既容易記憶又不易被破解,可人們在實際中往往更注重前者,卻容易忽視後者。但想像不到的是,圍繞著“密碼”,已經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產業,有多少人在對別人的密碼虎視眈眈!
曾經有駭客從一個叫RocKYou的社交遊戲網站偷盜了3200萬個密碼,結果發現:其中有36.5萬人使用的密碼是“123456”或“12345”。根據密碼設置的可預見性,駭客編制了“常用密碼辭典”,這給那些試圖破解密碼的人提供了方便。
因為很難獲得足夠大的樣本,因此研究者難以準確地描述人們選用密碼的不安全性,究竟低到怎樣的一個程度。像RocKYou這樣被入侵的網站提供了較大的樣本,但是使用這類資訊進行分析研究則存在著道德方面的問題。
最近,一篇提交給某電腦安全研討會的論文引起人們的注意,作者披露了一些過去不為人知的有關密碼的真相。這個研討會是紐約的專業團體“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協會”組織的。牛津大學的約瑟夫•邦努和互聯網公司雅虎合作,得到了迄今為止最大的、包括7000萬個密碼的樣本。雖然樣本中的用戶都是匿名的,但這項研究還是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。比如,年齡較大的用戶比年輕用戶的密碼安全度要高(似乎越是那些熟諳技術的年輕人,越不在意這些事);使用德語和韓語的用戶,其設置密碼的安全度是所有用戶中最高的,而使用印尼語的用戶的密碼安全度最低。與保護敏感資訊(如信用卡)有關的密碼,只比不太重要的密碼(如遊戲用戶)的安全度略高一點兒;在用戶註冊時出現的密碼安全度提示實際上不起什麼作用;那些帳戶曾被入侵過的用戶在重置密碼時,並不比那些沒遇到過問題的用戶謹慎多少。
但是最讓電腦安全研究者感興趣的還是對這一樣本的總評:儘管各個用戶組的情況有所不同,但這7000萬用戶的密碼從總體上說仍然具有高度的可預測性,無論是對於整個樣本來說,還是對於各個用戶組來說,都可以編制出有效用於破解密碼的“詞典”。領導這一研究的約瑟夫•邦努坦率地說:“駭客猜測十次就可以破解的密碼,大約占總樣本的1%。”這在駭客看來,顯然是一個相當“令人鼓舞”的結果。
防不慎防
為了避免遭遇王甫律師那樣的無奈,就要設置一個安全且便於記憶的密碼。然而便於記憶的密碼往往有規律可循,如自己或家人的生日、電話號碼,這些密碼都不安全。要想安全,就得沒有規律性,如一串散亂的數位、字母、標點符號組合。然而這樣的密碼,別人是猜不到了,自己也不容易記住。
為了增加安全性和方便性,用戶可以將自己的密碼進行分級,如分為三級:將在論壇等通過非實名認證的註冊帳號,設置一個安全性較低的密碼,用一個密碼可以來往於各個網站之間;為郵箱、支付寶、銀行帳號設置比較複雜的密碼,密碼可以由一句中文或者英文的每個字的首字母構成,配以標點符號。為了更安全一些,還可以將網上的帳戶密碼和隨身攜帶的手機進行綁定,通過手機綁定,密碼被修改或者忘記,都可以通過手機短信找回。
用戶上網時也應該注意識別網站的安全級別,可以在流覽器上安裝一個插件,每訪問一個網站就會提示該網站的安全級別。訪問安全級別低的網站就有可能被木馬入侵,這樣無論多安全的密碼,都會通過木馬洩露給駭客。
還有一種替代方法是使用多詞密碼,又稱為“聯詞口令”。在密碼中使用幾個詞而不只是一個詞,使駭客必須猜測更多的字母。但前提是,選取的聯詞不會被熟練使用某種“聯詞字典”的人所破解。
邦努和他的同事曾經分析了網購商亞馬遜所使用的聯詞口令系統,亞馬遜在2009年10月到2012年2月容許它的美國用戶使用這個系統。他們發現,雖然聯詞口令比密碼的安全度確實高,但並不像預期的那樣理想。由四五個隨機選取的片語成的口令相當安全,但是要記住它,比記住幾個隨機選取的密碼還難。這又一次說明,人們對“容易記憶”的需要總是使駭客有機可乘。
在中國科學院資訊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的張令臣表示,“密碼其實應該稱為口令,它是一種鑒別用戶身份的簡單易行的手段。在一些並不太重要或者安全要求不高的場合,口令就足以勝任了。比如在某個論壇註冊一個帳號,只是為了發表一些看法,看帖回帖,就算丟失或被人盜用帳號也無關緊要。而在安全需求更高的場合,可以聯合其他辦法提高安全性,比如綁定手機號,登錄時使用手機驗證碼,再如使用USBKey、電子口令卡、動態口令卡等。”
網站的責任
目前,惡意盜取密碼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。暴力破解,駭客們將一些常用的數位組合如12345,以及常見的單詞組合彙編成一本密碼詞典,再通過程式對帳戶的密碼進行猜測。登錄網站時,登錄密碼的頁面會提示使用驗證碼,就是為了確認是自然人在登錄網站,其目的就是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。第二種方式是通過木馬盜取密碼,木馬利用電腦程式漏洞侵入用戶電腦中,潛伏下來,記錄帳號密碼,再將這些資訊傳輸給木馬的“主人”。第三種方式是通過“網路釣魚”來盜取密碼,釣魚者向用戶發送帶有欺詐性的電子郵件,通知其更改密碼,而用戶更改密碼的過程就是向“釣魚人”告訴密碼的過程。
一個明顯有效的防範措施,是在密碼輸入一定次數仍不正確後,禁止登錄網站,就像自動取款機實行的辦法一樣。雖然一些超大網站如穀歌和微軟等採取了這樣的措施,但很多網站並沒有這樣做。邦努和他的同事在2010年調查了150個大型網站,其中有126個沒有猜測次數的限制。
對於有些網站來說,因為沒有什麼特別有價值的東西如信用卡資訊需要保護,密碼安全可能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。但是對密碼安全的寬鬆態度,會給那些安全性能好的網站也帶來問題,因為人們通常在若干不同的網站使用同樣的密碼。
張令臣認為,網站應該在密碼安全方面承擔更大的責任,“不可否認,線民的安全意識參差不齊。但是就算線民深知如何設置安全的口令,很多人也會棄之不用,因為使用時太麻煩。我認為,保證安全性是Web應用提供者應該承擔的,而不應該假設線民願意使用複雜的口令。”
360網站的一份報告顯示,2011年我國網路安全水準總體偏低,國內存在高危漏洞的網站約占36%,中危漏洞的網站約占16%,而安全的網站只有48%。張令臣說,“Web應用的提供者有技術,也有資源,而且處於核心。讓Web站點保證高安全性,肯定比讓成千上萬的線民提高安全意識要更容易些。”
網路安全的問題可能永遠沒有最終的答案,因為任何安全措施都是“煩人的”。經常坐飛機的人知道,人們希望安全,但又希望什麼事都簡單易行,這兩者總是衝突的。只要這個衝突存在,安全就不是絕對的。
——摘自《中國新聞週刊》2012年第14期